1、什么是電地暖?
顧名思義,電地暖就是以電力為能源,以電發熱體為制熱/散熱裝置,依據房間大小,以適當的安裝功率將電發熱體,按照規范的施工工藝安裝在飾面層(地板或地磚)下,并通過安裝在墻面上的溫控器設置合適的室內溫度,進行自動供暖的電能地熱采暖系統。
完整的電能地熱采暖系統由發熱體、保溫層和溫控器三部分構成:
1)發熱體:集制熱/散熱于一體,按照相應的功率和布局埋設于飾面層下,是電地暖系統的關鍵核心設備;
2)保溫層:鋪設于電發熱體下的XPS保溫板,用于隔絕發熱體熱量向地面下散失,是電地暖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;
3)溫控器:感應室內溫度,安裝于室內墻面適當位置,是電地暖系統啟停及自動調溫的專用裝置。傳統電地暖溫控器還需要連接安裝專用地溫感應探頭。


2.電地暖有哪些種類?
按照不同的安裝工藝,電地暖可以分為濕式和干式兩種:
濕式電地暖——傳統的采用水泥砂漿回填濕式工法安裝的電地暖;
干式電地暖——新型的采用裝配式免回填干式工法安裝的電地暖。
按照電發熱體的形態,電地暖又可分為線狀和面狀兩種:
線狀電地暖——傳統的以線狀發熱線纜作為發熱體的電地暖;
面狀電地暖——新型的以面狀石墨烯電熱膜作為發熱體的電地暖。
按照電發熱體的功率,電地暖還可分為恒功率和自控溫兩種:
恒功率電地暖——隨著溫度的變化發熱體的發熱功率恒定不變的電地暖;
自控溫電地暖——隨著溫度的變化發熱體的發熱功率反向變化的電地暖。


3.電地暖有哪些好處?
電地暖采暖方式已經有80多年的歷史,許多發達國家70%以上的建筑都使用它進行供暖。電地暖自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進入我國,逐步被人們認識并廣泛應用,可謂技術成熟、質量可靠、好處多多,是采暖界名副其實的“六好生”。
一好:不占空間,溫暖舒適。電地暖最大的好處就是沒有爐具、管網及閥門,供電線路走墻內穿管,發熱體埋設于地面之下,不占用室內任何使用空間;電地暖以室內整個地面作為散熱體,自下而上均勻輻射散發熱量,符合人體“暖足而涼頂”的健康養生理念,既溫暖又舒適。
二好:綠色低碳,靜音環保。電地暖以市政電力作為采暖能源,以埋設于地面下的發熱體作為制熱/散熱裝置,在采暖過程中不排放廢氣、廢煙、廢水,不產生設備噪音及水流噪音,既綠色又環保。隨著電力改革的不斷深入及綠色電力的快速發展,電地暖必將成為冬季取暖的主要方式。
三好:熱效率高,發熱均勻。電地暖屬于無水直熱采暖系統,無需水媒傳熱循環供暖,電熱轉化率高達99%以上,只要發熱體發熱功率適當、設計布局合理,并按標準規范鋪裝,不同房間、不同位置均能獲得比較舒適的采暖溫度,絕不會出現由于水力不平衡所導致的冷熱不均現象。
四好:管控靈活,自主節能。電地暖系統沒有管路布設限制,可以根據居室空間功能,通過前期分室、分區規劃設計,實現分區域、分功能、分時段,智能化靈活管控,精細化精確控溫,做到“我的溫暖我做主”,可以根據不同采暖需求和不同行為模式,實現采暖主體的自主行為節能。
五好:施工便捷,安全可靠。電地暖的安裝施工與土建及上下水交叉少,幾乎可以與室內裝修同步進行,工序簡單、安裝便利,不需要穿墻打孔,更利于裝修、改造。市電接入,外覆絕緣材料,無電磁輻射危害。系統配電安裝有漏電保護措施,無需擔心存在無意損壞造成的漏電隱患。
六好:無需維護,壽命長久。電地暖無需水媒傳熱,只要規范安裝可靠的發熱體,在無人為損壞的情況下出故障的概率幾乎為零,因此無需日常維護,使用壽命可長達50年以上。特別是在使用過程中,既省卻了定期檢修更換爐具、清洗地下管路的麻煩,更無跑、冒、滴、漏的煩惱。


4.電地暖常見問題及相關建議
雖然電地暖可靠性極高,出現“硬”故障的概率極小,但在使用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“軟”問題,歸納起來大體有以下幾種情況:一是為什么電地暖不熱?二是為什么室內溫度始終上不去?三是為什么采暖電費比別人家高?等等。
那么,具體是為什么呢?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:
一看墻上溫控器
如果出現電地暖不熱情況,首先應檢查安裝在墻面上的溫控器,檢查溫控器能否正常開/關機,能否正常靈敏地調節室內設置溫度等。早年傳統的電地暖配套安裝的溫控器都是旋鈕機械式溫控器,不僅容易出現器件老化、接觸不良等故障,而且調節溫度的靈敏度、精確度不高。
建議:
如果確認是溫控器故障,建議更換新的智能溫控器,最好更換為具備編程功能的智能型網絡溫控器,支持通過Wifi聯網,可進行遠程操作。
補充說明一下,溫控器安裝的位置也很有講究。通常溫控器應安裝受控采暖區域內、遠離戶門和外窗的內墻面、距離地面130公分左右位置為宜。
二看地下發熱體
如果溫控器一切正常,電地暖不熱的情況則可能是埋設于地下的發熱體出現損壞。不同于新型的面狀發熱體電地暖,傳統的電地暖多采用線狀發熱電纜作為發熱體,電路是串聯結構,呈蛇形盤設埋于地下,如果一處斷線損壞,整個電地暖就會處于斷路狀態,無法正常工作。電地暖是隱蔽工程,系統可靠性極強,驗收合格交付使用后,自然斷線損壞的可能性極小,除非后期受到強外力作用導致人為損壞,比如在地面鉆孔打眼,都可能導致地下發熱體斷線損壞。
建議:
如果遇到這種疑似地下發熱體斷線損壞的情況,應當請專業人員、采用專用儀器進行檢測確認,一旦確認,只能破拆整個地面,更換所有發熱體。
如后期重新裝修或電地暖改造,應選用新型并聯電路電地暖,如遇不慎造成一處一點損壞,不至于殃及全屋地暖都無法正常工作。
三看地面覆蓋物
當墻上溫控器和地下發熱體都正常的情況下,如果室內溫度始終上不來,不僅達不到理想的舒適溫度(一般為20℃左右),甚至都無法達到室內采暖要求的基本標準(一般為18℃左右),這時就需要檢查電地暖室內地面的覆蓋情況了。
我們知道,室內所有埋設了發熱體的地面,都是電地暖的散熱面,過多的地面覆蓋物必然會影響電地暖的散熱采暖效果。往往建房時統一安裝的電地暖,埋設的發熱體功率普遍偏低,電地暖處于“小馬拉大車”的狀態,如果再被落地床體、衣柜、沙發等物過多覆蓋,其采暖效果可想而知,結果就是電表不停地轉,室內溫度就是上不來。
那么,是不是落地家具墊高,或換成帶腿的家具就解決問題了呢?回答是:不盡然。因為,傳統的電地暖都是恒功率的發熱體,長期覆蓋的情況下,由于地面下積溫過熱,會導致鋪裝在發熱體下面的保溫絕熱層發生不可逆的熱熔損壞,發熱體耗電產生的熱量大量向下散失,向上有效供暖的熱量減少,從而出現了“感覺不如早些年采暖效果好”,或者“室內溫度沒上去,采暖電費卻上去了”的奇怪現象。
建議:
要想徹底解決,只能對電地暖系統進行徹底的更新改造,別無它法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做電地暖更新改造時,一是要按設計要求鋪設發熱體的功率,寧可“大馬拉小車”,不可“小馬拉大車”;二是要與設計人員充分溝通,布設發熱體盡量避開不可避免的覆蓋區域;二是室內床體、沙發等應盡可能選擇離地面10公分左右的帶腿家具。
四看房屋保溫情況
三分采暖,七分保溫。遇到電地暖不熱、溫度上不去、采暖電費高等情況,除了以上“看”過的以外,還要查看房屋的保溫情況,無論什么采暖方式,房屋保溫都直接影響采暖效果和采暖能耗。
實驗數據表明,在獨體房屋的整體散熱量中,門窗散熱占約25%,外墻散熱占約35%,屋頂散熱占約25%,地面散熱占約15%。
建議:
即使不重新裝修,也應當選用密閉保溫性能好的戶門和外窗,對老舊的門窗進行保溫改造,特別是外窗,最好更換為新型的斷橋鋁三玻平開或下開窗,不僅密封保溫效果好,而且隔音、防塵效果也非常好。
室外墻體和頂層屋面的保溫情況對采暖效果及采暖費用影響很大,特別是邊戶和頂層戶型,但外墻和屋面的保溫不是一家一戶自己想改造就能改的,只能寄希望于政府部門進行統一的舊房改造了。這也是購房者普遍不愿意選擇邊戶和頂層戶型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五看采暖行為習慣
有的人可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:我們家和樓上鄰居的戶型一模一樣,門窗情況和家具擺放也大體相當,為什么我家采暖電費明顯比鄰居家高?這正是我們最后要看的采暖行為習慣。
室內溫度設置到多少合適?采暖電費多少才不算高?這些對采暖舒適性和采暖經濟性的個人感受和主觀評價因人而異,由此也養成了不同的采暖行為習慣。比如,老年人喜歡室內溫度高一些,年輕人習慣室內溫度低一些;有的人全天24小時開啟電地暖,有的人習慣晚上開啟、白天關閉;有的人開啟全屋電地暖,有的人只開啟經常活動的區域。不同的采暖行為習慣,對應的采暖能耗不同。
建議:
三分節能,七分管控。應當結合自身的采暖需求,發揮電地暖的管控靈活優勢,積極主動地養成良好的采暖行為習慣,充分利用電采暖峰谷電價的優惠政策,在保證采暖舒適性的同時,兼顧采暖的經濟性。
需要說明的是,采用濕式工法安裝的傳統型電地暖,在發熱體上回填覆蓋了厚度達5公分的水泥砂漿層,無形中增大了電地暖的熱惰性,大大降低了電地暖的熱響應速度,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行為節能的有效性。
以上是對電地暖的詳細介紹,希望對正在考慮安裝電地暖的用戶能有幫助,對電地暖有什么疑問可以電話聯系我們。